中美气候合作,“意料之外”还是情理之中
2021-11-17 17:11:35 来源:

  中美气候合作,“意料之外”还是情理之中

  为期2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已经结束。

  如同6年前的巴黎一样,在近200个国家为全球气候谈判而苦苦挣扎之际,中美用合作,拉了世界一把。

  当地时间11月10日,中美在英国格拉斯哥,共同发表了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

  宣言发表前,谭主拿到了格拉斯哥气候大会最终协议的初稿。因为这份初稿“行动力不够”,人们对大会能取得多大成果,再次发出了消极的声音。

  十几个小时后,中美发表联合宣言,这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大会结束,各缔约方完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包括市场机制、透明度和国家自主贡献共同时间框架等议题的遗留问题谈判。

  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是唯一正途。

  再回看中美达成联合宣言的时刻,外媒在报道时几乎都用到了一个词——“意料之外”。但在持续关注了格拉斯哥气候大会进程的谭主看来,中美联合宣言,说是意料之外,其实在情理之中。

  格拉斯哥当地时间11月10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和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都在中美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对于这个结果,CNN在报道中用了“惊讶”一词。其实,气候大会上的每一场谈判,都不容易。

  解振华特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直言气候谈判十分艰难。这种艰难,即使从旁体察,也非常明显。

  持续追踪谈判进程的总台欧洲总站记者康玉斌告诉谭主:

  格拉斯哥附近的很多酒店在大会期间,价格暴涨了五六倍,一些代表团成员只好住在爱丁堡,每日往返就要用掉三个小时,夜里就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再加上谈判任务紧、难度大,谈判文本上的一个数字、一个措辞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可以说代表团成员每天都在挑战体力和脑力的极限。

  说到这些,身在谈判现场的中国代表团随团专家徐华清,只用了一个词:一言难尽。

  但是,当地时间10日16点30分,年逾七旬的解振华特使向中国代表团宣布:同志们,我们的目标达成了!

  语气中透露出的是,即使艰难,中国代表团自始至终抱定信念,推动合作。

  正应了中国代表团在行前新闻发布会中的一句话:COP26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以来的第一次气候大会,中方对此次大会的成果抱有高度期待。

  这背后,是决心,也是魄力。中国知道,在气候危机面前,除了向前走,已经没有退路可言。

  谭主想起会程中曾问过徐华清主任的问题:这次会谈的目标是什么?

  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明确提到的目标之一,便是要在突出“落实”上下功夫:

  积极倡导各方切实落实目标,将目标转化为落实的政策、措施和具体行动,避免把提出的承诺和目标变成空喊口号。

  在这个问题上,一贯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中国不仅身体力行,也在持续呼吁协调。

  环球同此凉热。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中美更必须承担起责任,与其他各方携手应对气候变化。

  以此为标的,也就不难理解,解振华特使在记者会上分享的一个细节:

  我们每天的日程安排都相当繁忙,但是我(仍然)几乎每天都和克里特使见面。

  中方促成气候合作,从决心到行动都在排除万难,始终入情入理。但有“意料之外”的感觉,却也不难理解。

  直到本次大会开始,关于中美气候合作,美方还在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妄称中国“有义务向更大的目标迈进”,丝毫不提影响气候目标实现的一个最大变量:美国不断上演的反复和倒退。

  从这个角度看,中美能达成合作,让人意料之外的是美国——不再制造波折。

  中美联合宣言一经发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立刻表示欢迎,赞扬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中美双方达成协议,更加证明这场危机需要国际合作和团结。

  关于合作的步伐,康玉斌有着自己的独特体会:

  由于主办方的安排,每天从入口走到媒体中心,在畅通无阻的情况下,需要半小时,步数一万起。

  有一天,她走着走着忽然由衷地觉得这条路“道阻且长”——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大家惊呼“意料之外”,除了中美达成联合宣言本身,更在于宣言的具体内容。

  宣言再次提出“到2020年并持续到2025年每年集体动员1000亿美元的目标,以回应发展中国家需求”,还特别“强调尽快兑现该目标的重要性”。

  这段表述击中了本次气候大会两大矛盾点之一,资金。

  就在格拉斯哥大会会场外,抗议者们高喊口号,“发达国家领导人总是话说得漂亮,做得却很少。”中美发表联合宣言当天,大会主席夏尔马也还在敦促,关于资金的谈判“需要加速”。

  要知道,减排意味着加速绿色低碳能源和技术的应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这一切的关键都在于资金。

  早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就承诺到2020年,实现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然而,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新统计,直到现在这一承诺仍未兑现,还差了200亿美元左右。

  资金承诺迟迟不能兑现,美国是影响因素之一。只看2011-2014年,美国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气候资金都在50亿美元上下浮动,仅占同期全球气候资金的14%左右。

  发达国家承诺和行动都有不足,中国则一直在坚持呼吁。

  这其中的原因,谭主找到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迄今唯一一位入选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的学者——张海滨。

  经常作为顾问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张海滨告诉谭主:

  尽管中国表示不需要发达国家的援助款,但中国为广大更加需要气候资金援助的发展中国家争取公平的呼声没有因此减弱。

  中国推动此次中美联合宣言达成,捍卫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给持续公平推进气候资金问题的谈判增加了一把推力。

  回溯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重大节点,中国推动气候谈判回归公平正义一直有果可循。

  解振华特使在回忆2015年《巴黎协定》谈判时,特别提到过一个细节:

  巴黎大会谈判处于僵局阶段,矛盾非常尖锐。习近平主席一直走在前面,亲自做工作。他要求各个国家要求同存异、相向而行。中美双方根据两国元首联合声明,共同提出中美共同案文建议提交大会主席,发挥了引导作用。

  这一行动,几乎“拯救”了《巴黎协定》。

  根据解振华特使的回忆,在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协商中,中国一直坚持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出发,“既守住红线,又展现灵活性”。

  所谓红线,既是发展中国家谋求生存、发展的红线,也是发达国家应尽义务的红线。但落到当时各方的案文建议中,大量分歧依然存在。发达国家不想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还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同等责任。

  焦灼之处,反映了各自的心理。

  中国的声音,一直很坚定——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捍卫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践行真正的气候正义。为此中国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在酝酿、筹划。

  2012年以来,中国推动形成了以中国、印度为核心,由亚非拉近30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捍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原则。

  中国还支持非洲集团协调立场,呼应小岛国、最不发达国家在资金上的合理诉求。

  到了2015年巴黎大会的最后阶段,中方反复做个别国家的工作,帮助大会主席下决心复会,避免重开谈判,锁定了于发展中国家总体有利的成果。

  最终结果如现在所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被写入了《巴黎协定》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关于控温,坚持了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

  中美刚刚达成的联合宣言中,也强调了“升幅控制在低于2摄氏度之内”的共识。中国再次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巩固了气候正义。

  坚持正义,则正义之道愈宽愈实,中途乱石阻隔,阻断不了洪流大势。这是国际气候治理的情理之中,亦是中美气候合作的情理之中。

  中美再次达成气候合作,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来说,只是第一步。以实则治,行胜于言。

  中美曾共同努力促成《巴黎协定》,却因为美国放弃,影响了全球气候治理和协定的全面有效实施。对于美国的回归,中国表示欢迎,但更重要的是,美国需要尽快提出并认真执行具体的减排政策措施,兑现出资承诺,加速把耽搁5年的义务补回来。

  在行动上,美国已经落后中国太多。

  根据中国向《公约》秘书处通报的目标,从2005年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将下降40%-45%,这个目标,中国2018年就完成了。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8.4%,超额完成中国向国际社会的承诺。

  相比之下,美国原本承诺到2020年将在2005年温室气体排放基础上全经济范围减排17%,但到2018年底,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仅下降10.2%,勉强完成其减排目标的60%。之后两年,当时的美国政府已经撕毁承诺,根本不把履约当回事。

  落实《巴黎协定》,最基本的是“做到”,而中国还在展现更大担当。

  研究法律的人会常谈到一个词,法的“滞后性”——“昨日”的法律与“今日”的现实之间存在时空差异,法律总是很难及时反映和调整。

  落到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具体问题上,危机不等人,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共识尚未敲定之时,国家的自主性就尤为重要。

  在中美发表联合宣言的同一天稍早,格拉斯哥气候大会的协议草案也出来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份草案提出了联合国气候谈判3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突破:明确呼吁各国加速淘汰对煤炭和化石燃料的补贴。

  而这一点,中国早已经下了决心:

  今年4月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中国提出将严控煤电项目;今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制定这一行动目标的魄力,多次参与到国家能源战略和政策制定一线工作的李俊峰感受格外真切。

  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特别提示: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结构的基本特征,中国最近提出严控煤炭、监控煤电的发展目标,还有实现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目标,在世界范围内,应该是头一个。

  这背后,有中国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的底气,也有中国转型发展的决心。

  电力转型并不容易。就说美国,电力部门是美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也一直是其清洁能源政策的工作重点。

  相关政策推动一直不太顺利。6年前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前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因为他的《清洁电力计划》遭多方掣肘操碎了心。这个情况延续到了现在,就在拜登出发前往格拉斯哥的前两周,其预算法案中取代燃煤和燃气发电的部分在国会依然遭遇阻力。

  但在中美联合宣言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条款下,把主要篇幅就给了清洁电力,这也是在给全球控制煤电提供信心。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闻言后表示,加速在全球淘汰煤炭是达成《巴黎协定》目标最重要的一步,这样的承诺使他感到“鼓舞”。

  作为攸关全球命运的大国,中美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将迈入危机深渊的人类往回拉了一步。

  有人说,气候变化已经无法逆转了,难道就因为如此,我们就可以不珍惜,甚至任意破坏它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无论是气候合作,还是中美关系,都是如此。只要还有达成共识的空间,就依然值得继续行动。

  格拉斯哥的会场上,有一颗璀璨生辉的“地球”,下面,印着一句醒目的标语“我们能够做到,只要马上行动!”

  行动,该再向前一步了。

  玉渊谭天

【编辑:刘欢】

关键词: